“诺奖之星”励志篇:生物成绩末名的“蠢蛋”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年复一年,诺贝尔奖几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奖项,有人最初不受待见,而最终却享誉全世界。 2012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出通知,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格登John Gurdon和另一位日本生物学家山中伸弥,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从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在面对镜头的时候,这位79岁的老人却把一张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张已经发黄的纸片上可以看到,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的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 我相信他(格登)想要成...[更多]

2015诺奖峰会委员兼受邀嘉宾—托马斯 苏德霍夫:不能“计划着”

在2015诺奖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诺贝尔医学生理奖获得者苏德霍夫看来,任何科学家都不能计划着去得诺贝尔奖,它只关乎科学,得到诺奖是没有捷径的。 始料未及的诺贝尔奖 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Sdhof)先生是201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获得者,他之前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拿到诺贝尔奖。 2013年10月初,当接到诺贝尔奖组委会打来的电话时,这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正在赶往西班牙的路上,当天下午要去作一个学术报告。他起初以为是同行打来电话给他指路,于是就把车开进一个停车场以便接电话,没想到这是来自瑞典的电话...[更多]

诺奖中国行 圆中国诺奖梦

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和最难的奥数班,但中国籍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诺奖之路上两手空空的窘状依旧。个中原因本报在上期的报道中也从思维习惯、教育选拔机制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下面的问题来了: 现存科研大环境的不利因素, 真的是中国籍科学诺奖路上两手空空的唯一理由吗?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该如何规避机制体制短板,发挥中国独特优势而有所建树呢? 也许我们可以听听来自2015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以下简称诺奖峰会)委员的声音。 传道:科学不容杂质 在推动科学往好的方面发展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不是金钱或设施,而是好奇心...[更多]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