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专题:诺奖-路漫修远,上下求索(一)

  新闻背景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去世前的遗嘱设立的,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等领域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平等不同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年底颁发一次。人们习惯地把前四项称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奖,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许多科学家一生梦寐以求的愿望。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这项国际权威奖项已走过了100多年。今年,生理医学、物理、化学、文学诺贝尔奖已经相继开出,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和作家各有斩获。据统计,从1901年到2014年的114年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320人,为世界之冠。英国有97人、德国76人、法国48人得过诺贝尔奖,分列第二到第四位。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有8位,他们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籍科学家迄今仍未能突破。

  下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谁? 自然科学领域何时才会有零的突破?

  回首往事:曾经的擦肩而过

  1、曾让中国无限接近诺奖的胰岛素:

  胰岛素这种物质是诺贝尔科学奖中,惟一使科学家获得两项诺贝尔科学奖的同一物质。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麦克德因为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胰岛素的存在,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化学家桑格在世界上第一个阐明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从而荣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中国科学家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当时这项世界第一的科学成果受到了世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的《科学》杂志专门报道了这一成果。1966年底,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访问中国,对这项成果评价甚高,并希望中国推荐参加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角逐诺贝尔奖。但“文化大革命”让知识分子身价一落千丈,中国没有参加诺贝尔奖的角逐。197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向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再次推荐了这一研究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愿意考虑杨振宁博士的提议,但由于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4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

  2、中国最接近诺奖的女人屠呦呦: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顿瘫痪状态。但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 成立“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考虑到战备需要,以“523”为其代号。

  当时屠呦呦38岁,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他们从2000多个方药中筛锁定了100多个样本,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201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格外令国人关注,原因是在此前不久,向来有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时就有不少人预言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可惜此番医学奖公布结果,屠呦呦落选。对那些有“诺奖情结”的人来说,这个结果无疑很令他们失望。

  当然,落选诺奖并不意味着屠呦呦的成就不够突出。然而,由于诺贝尔奖多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而青蒿素则更多偏向于临床实验,因而,与诺奖无缘也在情理之中。

  而更深层次反思则是,青蒿素虽然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时下青蒿素的话语权却被别人控制。在青蒿素的产业链上,我们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制造”的地位,大多数生产青蒿素的中国企业,如今都沦为瑞士诺华、法国赛诺非等跨国制药巨头的原材料提供者。

  症结所在:体制束缚下的渐行渐远

  地缘、文化:中国作为亚洲远东国家,在地缘和文化上与西方文明和欧美及其殖民地国家在都处于劣势。

  语言:语言是传播和认知的重要载体,语言上劣势影响科技传播认知。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东亚发展中国家,中国大陆“产品”总有特殊标签。

  科技文化体制:政府为主导,科技文化传播认知不能充分发挥民间和主观能动性。

  国家实力:美元欧元无不在科技传播认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约原因是传统思想阻碍

  美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不顺从于一些过时想法的“美国梦”了。这是诺奖花常落美国的重要原因!

  传统思想的确是阻碍我们的重要原因,一直困扰科研和教学。杨振宁: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是阻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科研体制和人才机制要改革

  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实验环境,宽松的人文、学术环境,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同样也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条件。

  现行科研经费拨款体制和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制与方式,与国际相比落后太多。大锅饭,官本位,行政主导,功利主义,都严重影响中国的科技进步。应该改革中国科研体制和人才机制,有效解决当前学术界反映的问题。

  点题:社会力量的唤起与集结

  中国科技进步,不能只靠国家的推动,归根结底要靠社会力量的推动,引入市场化。国家主导,行政领导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民族要进步,科技应先行,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力量对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因为科技总是为民造福!诺贝尔奖,应该是我们争取的目标,但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科技发展离不开体制变革,科研应用对于企业来讲更加重要,我们乐于看到诺贝尔奖得主出现在企业;或出现在教育科研的核心大学之中!

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组委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竹竿胡同甲2号银河SOHO1号楼A座10602

电话:010-65206687

官网地址:www.nobelsummit.com